“安全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
【摘要】安全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由我国率先提出并得到了最广泛的使用,其内涵和外延也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但是,由于对安全生产到底是一项业务还是一个学术问题认识不一,也没有一个专业定义,制约了安全生产的深入研究。本文对照安全管理理论转变与安全生产实践的发展,结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对“大安全”管理格局建设的思考,提出了安全生产“是指组织在既有管理体系及资源条件下,抵御各种风险因素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保障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实现可接受目标水平的能力”的定义。这一定义更加全面地诠释了安全生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安全生产从一项“活动”提升为一种“能力”。这一概念对深化安全管理理论研究,协调安全学科面临的国内外新概念、新术语等方面的认识不一致、观点不统一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总结、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安全生产;内涵;外延;概念
尽管“安全生产”作为一个固定词汇被广泛使用,但在安全管理学科中还一直没有给出一个正式的定义。追根溯源,安全生产是我国率先提出的,在安全生产方针制定,法规建设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安全生产”的提法在国外没有对应的词汇,在国内也一直没有公认的定义,成为至今在学术界一直悬而未决的课题。鉴于“安全生产”作为专有名词在我国的普遍应用,安全生产理念、技术、法治机制体制等建设不断深化,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社会安全、公共安全等大安全格局也已经形成,对“安全生产”赋予系统认识和明确定位成为必须。从我国社会实践看,安全生产的内涵和外延明显有别于国内外现有的相关专业术语,比如,劳动保护、职业健康安全以及事故预防等概念。同时,许多专家学者也普遍认为,“安全生产”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不能简单地用在“生产”前面冠以“安全”进行简单定义。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专门探讨。
安全生产是社会生产力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机器的发明促进了工业革命,机器伤人、剩余价值榨取以及生产中积累爆发的劳动劳资矛盾等,推动了工业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核心是反映了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生产力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劳动者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又是最活跃的因素。
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安全生产管理归为三种类型:
1. 以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安全生产管理 |
由于资本主义初期生产力水平落后,机械设备简陋,生产工艺、生产力及管理水平不高,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和剩余价值,只能靠严格苛刻的管理避免设备损坏、生产受阻或业务中断,实现生产安全。把人变成机器或机器的附属物,让人去适应机器,研究用劳动定额、保健因素等提高劳动效率,是当时管理学关注的重点。很明显,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劳动者,而是通过减少或避免事故,实现经济利益。所以,当时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通过研究建立了一些理论或模型,让资本家明白了很多安全与效益的道理。比如,事故都会中断产品生产,延迟交付产品或生产不合格品遭客户索赔;员工受到伤害需进行救治、抚恤赔偿,以及接替因工伤缺岗员工带来的额外费用;因事故赔偿,不仅有害企业声誉信誉,也增加了企业保险费用的支出,都会使资本受损。同时,劳动者因事故造成伤害和损失,也被迫组织起来与资本家进行斗争。经过反复斗争和利益博弈,在工人组织(工会)呼声、社会道义及法律建设等推动下,资本家也不得不强化生产安全管理。
1952年12月,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会议上,基于对劳动者的保护和维护集体财产安全,我国首次提出了“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安全生产方针,并在法律中对职业禁忌、妇女儿童劳动保护和职业防护等进行了明确。当时提出这一安全生产方针的用意,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职业健康和集体财产免受损失。这种以保护劳动者和集体利益为目的的安全生产管理,在我国工业落后的基础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安全生产管理长期受到事故预防思维定式的影响,“安全生产”与“生产安全”通常混用,概念不清,甚至还出现过“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等安全与生产关系的辩论。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一样,这种鸡肋式的争论肯定在很长时期没有什么结果。当然,在这一关系的反复辩论中,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也得到了不断深化,并伴随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安全生产的内涵也更加丰富。
3. 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 安全生产管理 |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生产力的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人的安全特别是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初期,煤矿事故高发,工矿商贸事故频发,国家在有关工业部委精简后及时成立国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出台《安全生产法》并不断升级安全监督管理和事故问责,由考核企业事故伤亡指标到提出“零伤亡”目标,通过一系列手段、措施的实施,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工业亡人事故明显减少。同时,借鉴国外一流跨国企业的安全管理惯例,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等有益做法,结合我国管理实践,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实践。
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指引下,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民生为本、人民中心、安全发展、红线意识、底线思维等“大安全”观念的认识,对安全生产的理解得到全面升华。安全生产关系经济安全,安全生产影响政治安全,安全生产属于社会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应急管理体系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一系列举措实践,极大丰富了安全生产的内涵。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安全发展理念下,对安全生产的研究也必须站在“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的高度,拓展安全生产的外延。
安全管理理论转变 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
1. 安全不等于安全生产 |
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把安全定义为:免除了不可接受损害风险的状态(Freedom from unacceptable risk of harm —— ISO/IEC Guide 2)。其中的风险同样是一个专业术语,定义是: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严重程度的组合。因为,可以从众多事故事件统计分析中找出事件发生频率和预知的后果严重程度,所以,对风险的承受度或损失的接受水平就成为衡量安全状态的依据,也即把风险控制在“合理实际尽可能低(ALARP)”的水平。风险管理理论使安全管理学科的科学性得到了很大提升,使原来由定性的事故预防管理理论向定量的风险管理转变,安全管理发展成为可衡量、可评价、可计算的一门科学。
但是,安全并不等于安全生产。安全管理聚焦某一事故和引起该事故的风险,安全生产则关注整个系统。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等总体形势来看,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越发突显,而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方式,以及社会公众的期望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一个局部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社会影响和各种可能的严重不利后果来看,传统安全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这不仅是因企业管理的内部分工和外部合作关系发生了变化,整个现代社会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关联性高、依存度强,而脆弱性又十分明显的社会“巨系统”,使得安全生产管理的领域更加宽泛了,要求也更加高了。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把企业、社会、公众、政府等各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也即“巨系统”,来考虑安全。那种只从某一单元、局部考虑安全的工作思路和传统做法已经与现实复杂的“巨系统”情况严重不符。由此可见,传统安全管理的狭隘和局限性,已经成为转变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思路的瓶颈。坚持底线思维、系统思维,从构建安全大格局出发,按照生产经营全业务链条,社会综合治理全要素等,全面梳理安全管理规则、标准及各种相关制度,做好安全生产管理顶层设计,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改革。把单元、局部、个体的安全管理,置于系统、全局、公众管理之中,把企业安全生产置于公共安全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才符合现在的社会发展实际。作为企业,不仅是管好生产安全,还要从安全生产上瞄准和实现安全发展。
笔者几年前曾亲历一起事件,就表面来看似乎一切都合理正常,但总感觉有些地方不对劲。当时是从北京机场出发准备飞往外地,乘客登机、飞机滑行,直到在跑道前准备起飞时,由于一乘客是手术后乘机突感身体不适,飞机滑出跑道同时采取紧急与地面联动救护,运送身体不适乘客。在救治发病乘客的整个应急处置过程中,机长的果断决策,机组人员的急救措施,与地面管理部门的联动等,都非常高效。发病乘客被地面人员及时转运,体现了航空公司良好的安全管理实践,良好的应急联动机制以及严格的执行规范(说明基本功扎实,平时的科目式应急演练也取得了效果)。但是,这一事件的后续处置就明显暴露了一些不足,由此导致该航班长时间延误无疑给机上其他乘客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带来这一麻烦的又恰恰是由于航班严格地遵守了航空公司处于安全考虑的规定。由于机组人员与地面工作人员隶属不同的组织和管理单元(据说地面归机场集团公司,飞机归航空股份公司),在完成转移发病乘客后,其余所有乘客和机组人员,不得不在飞机上等候航空公司补充被发病乘客用过的氧气瓶,而该航空公司的物资保障又不在本机场,按规定需从外地调运。好在经过机组人员变通和私下协调,临时从本机场联盟成员那里借用了一个氧气瓶,满足航班配备安全条件后恢复起飞。尽管这一处置全过程中各个节点都是为了安全,看似也实现安全了,但从安全管理的大局或从实现安全生产的角度考虑,我们是不是应该准备得更加全面一点,航空公司是不是应该从乘客舒适、快捷地完成旅行等整个过程来考虑,达到航空公司飞行全过程、全局(而不是局部)“安全生产”的目的。 事实上,有很多事故的发生正是事先出于局部安全或单一安全的考虑,反而酿成了严重后果。比如,1988年英国北海帕博•阿尔法平台爆炸事故,就是该平台出于保障水下作业人员不被消防泵误动作吸入的安全考虑,把控制消防喷淋系统的消防泵启动开关人为地改在了手动位置上,结果造成平台初期起火时,由于消防喷淋系统没能自动开启而导致火势扩大、平台爆炸等严重后果。 |
2. 安全生产亦非生产安全 |
随着后工业化的发展,原来以机器制造、原料加工、能源等为龙头的传统产业,很快被信息化、互联网等新兴的产业取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工厂、车间,只要管好自己的生产安全就可以了,且彼此之间的业务关联程度也不是那么紧密,基本是自成体系。在《安全管理学——事故预防的行为控制方法》中,作者对比了“安全生产”与“生产安全”两个概念的关系,从事故管理的角度看,认为后者的含义比前者要窄得多,但其研究或涉及的范围却十分明确。
从近年来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来看,再不能只考虑本部门、本单位的工艺和单元安全管理。不仅要加强传统安全管理,抓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还要考虑管理公共安全,减少邻避事件及邻避效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当今的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下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应该考虑整个企业行业发展内外部因素,从全社会考虑人与人,人与企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达到持续发展。历史证明,社会越进步越发展,安全生产的社会属性也越明显,企业不仅要做好自身的生产安全,也要关注行业产业链的安全,更要关心整个社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平稳运行。从企业的生产经营连续到社会发展的持续平稳运行,安全生产的实践和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见图1 安全生产的含义)。
基于业务连续性 重构安全生产 |
从新时代的安全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重要思想,以及新冠疫情影响下的新常态等情况来看,适应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模式,研究安全生产的含义,对于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针对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的影响,有学者给出了“后疫情时代”判断,提出了传统风险非传统风险管理,“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应对等“后疫情时代”的诸多思考。就“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下抓好复工复产,如何保持生产经营链条连续,实现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成为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面临的现实问题,也即保证“新常态”下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的业务连续性(见图2 以业务连续性管理(BCM)体系重构安全生产)。
1. 一般认为安全生产是一项活动 |
归纳起来,安全生产一般认为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使生产过程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进行,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这种把安全生产认作是一项有目的、有要求的活动的观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安全生产”的活动学说。
2. 现在看来安全生产必须是 业务连续性管理(BCM) |
正如《安全管理学——事故预防的行为控制方法》一书指出的,“安全生产”这个名词仅在我国使用,所以没有准确的英文词和它对应。在《安全生产法》翻译成英文时,我们也只好把“安全生产”用work safety代替,但work safety这一用语完全不能表达安全生产的真实含义。笔者认为,这不仅是文化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社会、文化及制度方面的不同,即安全生产管理实践的不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传统的生产经营活动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生产经营活动再不是某企业、某地区或某一个行业的事情,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服务业)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一环或一个节点,一旦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业务中断,会产生涟漪效应波及其他企业,蝴蝶效应导致的危害后果越加明显。这种被我们习惯称之为生产安全事故的现象,被国际上称之为“业务中断”,并且发布和实施了应对业务中断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System, BCMS)标准,我国及时进行了等同转化。
《公共安全 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要求》(GB/T30146—2013/ISO 22301:2012)中业务连续性(business continuity)的定义:在中断事件发生后,组织在预先确定的可接受的水平上连续交付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能力。 注:事件(incident)是可能或将导致中断、损失、紧急状况或危机的情况。 |
借用业务连续性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BCM)的定义和要求,我们可以很好地把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的要求融入安全生产,把生产安全事故管理拓展为对中断事件管理,从而更加准确体现对安全生产的目的和活动的基本要求。
结 束 语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安全生产从最初基于事故的安全管理,到以人为本的风险管理,其关注对象和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以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系统安全,又从关注局部事故到关注系统性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生产安全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大安全格局,其外延也得到了延伸和广泛拓展(见图3 安全生产的内涵与外延)。
图3 安全生产的内涵与外延
基于质量是一组满足需求能力的特性,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风险的状态等含义,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BCMS)建设实践,我们可以给出安全生产一个比较现实的定义。即,安全生产是指组织在既有管理体系及资源条件下,抵御各种风险因素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保障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实现可接受目标水平的能力。
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安全生产是一种能力。安全生产的关注点已经从过程、活动变成过程的保障和活动的目的,即,能力。组织的安全生产水平是其的能力反映,实现产品质量(一组满足实体隐含或明示需求能力特性)靠能力,避免了不可接受损害风险的状态(安全)靠能力,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等都要依靠能力。 2. 安全生产是能力建设的实践。只有组织具备与实现可接受(人员零伤亡、安全零事故,环境零污染,质量零缺陷)目标水平的能力,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瞄准实现可接受目标水平,不断提升管控风险、治理隐患能力,持续改进企业管理,是安全生产的具体表现。 3. 安全生产是差异化的风险管理。从劳动密集的手工作坊,资金密集的矿藏开发,到技术密集的化工生产、核能利用、航天及宇宙探索等现代产业,由于组织的生产工艺、原料介质、技术路线、生产规模等存在差异,风险因素及风险大小不同,安全生产的管理内容及形式也不相同。所以,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制定,监管方式等方面,也必须统筹考虑。 4. 安全生产的社会属性更加明显。生产安全关注产品(含服务)的生产、交付及过程的风险管控,减少和避免业务流程或生产经营活动发生意外带来的损失,也即不发生不可接受业务中断事件与人员伤亡等生产安全事故,是组织安全生产的微观层面。安全生产则是以生产安全为基础和保证,不仅关注组织本身免受不可接受损害风险,加强安全管理,还要考虑组织的相关方以及组织的外部,比如客户、供应商、合伙人、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公众的需求,是组织安全生产的宏观层面。安全生产管理不仅要实现组织的经济目标,还是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 5.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理论与实践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事故预防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重在生产安全管理,极易把“预防”和“救援”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与新时代安全发展理念、系统思维和构建安全生产大格局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新形势下,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预防、处置、救援”一体化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全要素探索和研究新时代安全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