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着责任、担当、技术、装备的组合,沈平一次次化险为夷,也随时准备再出发。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是他的职业追求。
■本报记者 胥德义 杜振杰
周一至周四,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进行一个15公里长跑,周六再进行一个半程马拉松训练,平时不吸烟也不喝酒,这是已经52岁的沈平的生活常态。
沈平是国家油气管道应急救援徐州队应急抢险救援队队长,他说如果不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到了抢险现场就完成不好抢险任务。而他的抢险工作,是把脑袋别在腰带上的事。沈平对于自己是苛刻的,对队员的要求是严格的。他知道,他们这支队伍干的都是玩命的事,一个不慎就爆炸,不能有一丁点儿的闪失。
从电焊工成长起来的应急救援队员
很多人是阴差阳错地跨入了从事一生的行业,沈平刚参加工作干的是电焊工。“原因非常简单,当年,别的工种一个月的粮食只有28斤,而电焊工是45斤。”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电焊工的工作十分辛苦。沈平不怕,“一身的力气留着做什么,只要干了,就不后悔;只要干了,就必须干好”。
21岁那年,沈平第一次接触管道建设工作,他开始从事管道焊接作业。4年之后,他开始带徒弟。沈平成为抢险队队长后,让他最自豪的是在整个抢险队里凡是数得上的电焊工高级技师,基本都是他的徒弟。沈平从事了12年的电焊工工作,也在这个行业内留下了许多佳话。有一年在上海抢修管道,原计划22天的任务,他带着队员12天就完成了。12月的上海,夜间作业十分寒冷,干到最后一天,沈平已经发烧,他硬是坚持到任务结束。结束当天,他就住进了医院。
做事情,沈平是拼搏型的。在天津进行管道铺设作业,他带领队员从一天一个机组只能焊接3道口,改进到一天焊接50道口。沈平对于自己那段的工作经历看得很淡,他说:“那十几年来就是焊了几吨焊条,吸了几吨气体,培养了二十几个徒弟。”
沈平最愿意谈起的,是从事抢修之后的一个个紧张又精彩的故事。
1991年6月,沈平在胜利油田进行工程建设。一天夜里的工作是安装油罐盘梯。因为是高空作业,队员都比较担心。大家惴惴不安地你看我,我看你。这时,沈平站了出来大声说:“我年轻,我上去焊。”等他完成作业,到浴池洗澡时,才发现满头满身都是原油。队里专门派了一名队员帮他搓洗,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洗干净。
2019年1月,沈平接到通知,某条石油管道上发现了盗油分子安装的盗油阀。沈平带队到达现场一看,盗油阀的位置在一个坑里,经过高程测算,此处残余压力为0.3兆帕,也就是说,一旦油阀泄漏,油管里的原油能喷射二三十米高。凡是这种操作难度较高的抢险,沈平都要亲自操作。他带了一名电焊工、一名管工下到了坑里,按照作业方案测孔径、下堵、摘阀、补板焊接,仅用3个小时就把盗油阀摘了下来。当他从坑底爬上来时,抢险服已经被汗湿透了。
这样的事情,沈平经历得太多了。
2019年9月11日,沈平带队组织水上抢险演练时,接到电话:在南京至上海的高速路边上,输油管道上出现了一个盗油阀。到现场一看,沈平吸了一口冷气,这次遇到的是胶粘阀,也就是用强力胶粘在输油管道上的盗油阀。这种阀时间长了会变得不结实,管道内压一大,油阀很容易被冲掉,原油就会从管线中喷射出来。而这个油阀一旦被冲掉,油柱喷射高度可达200米。这个油阀虽然还没有掉落,但是原油已经开始渗漏。一旦油阀掉落,3000立方米的原油将会涌向高速公路,造成严重后果。
当时已近中秋假期和国庆假期,管线管辖方提出等节后再进行抢修。沈平提出的方案是,立即作业,消除风险,保障输油生产正常运行。他和队员结合现场实际一起研讨,采取了只试验成功过,但从未在实际中实施过的抢险技术方案。最终,这个漏点很快被堵死了。这一仗打下来,管线管辖方的同志对沈平的能力心服口服。
抢险不冒险,科学抢险
这些年来,沈平接到的抢险维修任务多种多样,大部分任务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但在关键时候,他总能沉着应对,迅速解决问题。
提起2015年9月在上海石脑油抢险的战斗,沈平想起来都后怕。
石脑油是一种比汽油还易燃烧的油体,实际使用过程中危险系数较大。事故发生时,正在南京仪征外管道封堵的沈平临危受命,交接好南京的抢修任务,迅速奔向上海。
3天里,他一直没有休息,据他回忆,只要一闭上眼就会梦见爆炸,可以想见当时承受的精神压力。如何保证作业安全,成了他必须解决而又无法完全控制的难题。
抢修过程中一旦着火引发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石脑油一旦落地,作业现场的油气浓度极难控制。
就在成功完成换管进行焊接时,因现场土壤中吸附了少量石脑油气体,焊花落地的一瞬间,附近的土地被引燃。当看到火光的一刹那,沈平的心就像掉进了冰窟窿一样,整个人差点摔倒在地上。
“虽然那种情况早在预料之中,也提前铺好了防火毯,明白火势不会太大,但事情发生的短短几十秒,我的后背被冷汗湿透了。”沈平说。沈平所从事的抢修工作,同火灾和爆炸有直接联系,所以,他平时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保证安全。
“公司把任务交给我,我就要安全完成,弟兄们跟着我去抢险,我就要安全地把他们带回来。”他说。
为了完成好每一次抢险作业,沈平对队员要求极严。他常和队员们说:“我们从事的工作就是玩命的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都得技术过硬。有一点点疏忽,任务就完成不了,命都可能得搭进去。”
抢险不冒险,科学抢险是沈平始终坚持的原则,面对管道抢险作业急、难、险、重的特点,他制定并实施了涵盖外管道抢修四大专业9个专项的《抢维修作业环节安全措施确认表》,完善重点,推行现场安全标准化、文本化管理,在抢维修作业中取得明显效果。他先后到宁波、武汉等地,一点一案踏勘,指导预案编写,对管道风险点做到预控有方,真正做到打有把握之仗,打有准备之仗。面对存在的技术问题,他不等不靠,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创新,用小改进实现大突破。在山东抢险救援时,他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成功应用定向钻解堵技术,破解管道蜡堵难题。工作30年来,他先后完成几十项技术成果,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这些年来,除了外出抢险,沈平一直没有离开过徐州。工作性质要求,接到抢险指令后,25分钟内侦检组必须出发,40分钟内其他抢险队员和装备必须出发。为了这项工作,他付出了太多。爱人生孩子时,沈平在外抢险。领导听说后特地给了他几天假,等他忙完手头工作回到家时,孩子都快满月了。
2020年8月,妻子手术住院时,他也仅仅陪了几天。2017年12月3日,某条外管道发生泄漏,抢险命令下达的当天正是他岳母出殡下葬之日,一边是哭成泪人的妻子,一边是万分紧急的险情,沈平还是毅然踏上了抢险的道路,带领队员连续奋战15天,顺利完成了抢险任务。
管道公司管辖7000多公里输油管道,几乎处处都留下了他勇往直前抢险的身影。2016年7月2日23时许,沈平接到指令,奔赴安徽进行管道抗洪抢险。大雨浇得他眼睛都无法睁开,但两天一夜的时间里,他和队员们保住了已经被洪水冲开、裸露在外随时可能断裂的输油管道。
再有几年沈平就要退休了。天天工作在紧张状态中的他说:“干这一行,有时出发了,都不知道会遇到啥意外,退了之后再让紧张的神经放松一下吧。”